鲁南戏迷论坛
欢迎您的到来 请登录论坛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鲁南戏迷论坛
欢迎您的到来 请登录论坛
鲁南戏迷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登录

找回我的密码

最新主题
» 绣针扎
由 Admin 周一 三月 10, 2014 6:59 am

» 【视频】《王天宝下苏州》
由 bawz1314 周六 十月 12, 2013 6:08 pm

»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伴奏
由 阳光下的微笑 周日 六月 16, 2013 9:15 am

» 柳琴戏《杨三姐告状》伴奏
由 阳光下的微笑 周日 六月 16, 2013 9:12 am

» 豫剧《婆母娘且息怒》伴奏
由 阳光下的微笑 周日 六月 16, 2013 9:11 am

» 柳琴戏《四告》伴奏
由 阳光下的微笑 周日 六月 16, 2013 9:04 am

有谁在线?
总计有73位用户在线:: 0位注册用户, 0位隐身和 73位游客



用户同时在线最高记录是267人在周四 十一月 21, 2024 2:25 pm

【文章】河南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况素真访谈

向下

【文章】河南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况素真访谈 Empty 【文章】河南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况素真访谈

帖子 由 Admin 周四 五月 10, 2012 8:08 am

转自:商丘报业网讯: 况素真档案:况素真,女,汉族,1942年生,永城市城关镇人。况素真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永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况素真1954年进入原永城县豫剧二团,1958年进入永城县柳琴剧团,历任剧团团长、书记,2002年退休。她曾在柳琴戏《喜期》、《菜园配》、《孟丽君》、《女驸马》、《梁山伯与祝英台》、《沙家浜》、《龙江颂》、《人好情长》、《三凤求凰》中饰演主角。其中《喜期》、《菜园配》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并制作成唱片发行。自1959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况素真参加了河南省历次戏曲汇演,次次获奖。

【文章】河南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况素真访谈 J0506110
上世纪80年代初,况素真(左)和民族英雄鲁雨亭夫人一起参加永城县人代会。曹长春 摄

  她的戏剧生涯,就是河南柳琴戏从无到有,从弱小到辉煌,又到衰落的最详细的解读。她的表演逐步成熟,成就了河南这个惟一柳琴剧团的辉煌;而柳琴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时,她是剧团的团长、书记。

  父母打骂 难舍梨园梦

  1942年,况素真出生于永城县城。因为父母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况素真的童年过得很快乐。

  那时候,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就是听戏。打花鼓的、说评书的、搭台子唱大戏的……和着鼓乐的唱腔常常飘荡在大街小巷上空。

  听得多了,就想唱几嗓子;看得多了,就想学着比画比画。况素真回忆,她那时候的小朋友们都会唱几段戏,而且唱得有板有眼。她当时唱的最拿手的戏是《刘海砍樵》的选段。解放初,街道办事处、工会经常组织居民在一起联欢,每次都少不了况素真的表演。这样“玩”,况素真的父母并不介意———小孩子呗,但,况素真要成为专业的演员,就让父母生气了———唱戏,在解放前,那可是下九流的营生。

  1954年,上小学二年级的况素真在永城的街头上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小唱家”了。一次,永城县豫剧二团(因为团里的演员年龄普遍小,又俗称永城小团)的团长找到况素真,邀请她到剧团里当专业演员。一直热爱戏剧表演的况素真,在心里一直做着一个成为专业演员的梦。没想到,梦想竟然这么容易就实现了,她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况素真知道父母是不会答应她“不务正业”、弃学从戏的。每天,况素真仍然背着书包去“上学”,出了门就到剧团演戏。但没过多久,况素真的父母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永城县城太小了,哪儿有唱戏的,谁是演员一会儿就能传遍永城的那几条街道。

  况素真回忆,起初那阵子,每天被父亲关在家里,打得净往桌子下面钻。可只要能出去,她还是往剧团里跑。

  后来,当时的永城县文化馆馆长专门到况家登门做工作。解放了,工作哪还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人民服务,以前说唱戏是卖唱的,解放后可是人民的宣传员!

  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劝说下,况素真的父母表面上勉强同意了,况素真可以到剧团去演戏,但却不能再回那个家。况素真就吃、住在剧团,连续几个月没有进家门。

  因为嗓子好,从小在街头上学的手、眼、身、法、步也很到位,没多长时间,况素真登台表演就能游刃有余了。在《茶瓶记》一出戏中,况素真饰演丫环崔红,迅速“走红”,连演七场,场场爆满。戏台下的人纷纷指着况素真说:“这就是况家那个丫头,唱得真好。”一到表演结束,就有人给“丫头”送来夹狗肉的烧饼。一次演出后,又有一个人递来一个夹狗肉的烧饼。况素真接过烧饼一看,送烧饼的竟是她的父亲!“唱得好,大家都夸你哩。”父亲的一句话让小素真热泪盈眶。

  那以后,父母开始支持况素真演戏。

  剧团挽留 她一次次逃跑

  1957年以前,河南省没有专门的柳琴剧团。1957年春,来自虞城的马凤云、许金山等三五个人到永城县唱柳琴小戏。不搭台子,不化妆,就像说书艺人一样找个场子就唱了。那时候,政府主张文艺多元化。永城县文化馆的领导看到柳琴戏的唱法独特,就把马凤云等人招到文化馆唱柳琴戏,但没有成立专门的柳琴剧团。作为一个少数剧种,1958年,马凤云等参加了河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常香玉听后,感觉柳琴戏很新鲜,唱法独特,在河南是一种独特的剧种,就建议成立专门的柳琴剧团,对其进行保护和推广。没有多久,河南省豫剧一团给永城县文化馆提供了幻灯、道具和服装,让永城县文化馆组织演员,成立专业的柳琴剧团。

  当时,专业唱柳琴戏的只有马凤云等三五个人,文化馆就把永城县豫剧二团改为柳琴剧团。

  永城县豫剧一团第一时间找到况素真,对她说,你一直是唱豫剧的,唱得还很好,就到一团接着唱吧。可柳琴剧团不同意,小娃子那么聪明,应该能培养成柳琴戏的好唱家。经过一番“争夺”后,柳琴剧团以送给豫剧一团三名演员为交换条件,才算把况素真“挖”了去。况素真到柳琴剧团后,甫一接触柳琴戏,感觉非常别扭。豫剧的前身是梆子戏,大开大合,声音畅快;而柳琴戏声音细长,要求声带狭窄,“哼哼唧唧的不习惯”。15岁的况素真像当初从家里逃跑出来唱戏一样,又一次选择了逃跑。趁团里看得不严,她就逃到豫剧一团,有时候干脆跑回家。跑一次,剧团里就派人找一次。后来,文化馆馆长找到况素真,很严厉地对她说:“知道你家啥成分不?再跑,划你右派。”那时候最注重的就是“成分”,提起这两个字,况素真再不敢跑了。从1958年年底,况素真跟着马凤云开始学习柳琴戏。

  演技成熟 柳琴戏迎来辉煌

  1962年,况素真以刚排演的《喜期》到郑州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戏曲汇演。况素真说,那时候自己戏唱得很生硬,还远远达不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但因为“独此一家”的原因吧,她的表演仍然得到评委的充分肯定。她的演唱全程被录音并制作成唱片发行。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为她录了音,不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同时还制作成唱片全国发行。

  那时候,广播的影响非常大,况素真的名字开始在戏曲界迅速走红。随之,剧团的演出开始逐渐增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永城县柳琴剧团经常被邀请到郑州、开封为一些单位举行汇报演出。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为了进一步提高演技与演唱水平,况素真到安徽、山东、江苏等唱柳琴戏很兴盛的地方学习。她一到那儿,许多人就指指点点地说:“这就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灌片子的况素真!”

  在柳琴戏的“老窝”,况素真也开了眼界,她虚心求教,从最基本的唱腔开始,逐字逐句对自己以前的唱腔进行修正。继承的同时,况素真还引入豫剧的发声技巧,对柳琴戏进行改进和发扬。

  学习归来后,况素真的柳琴戏唱腔基本达到了她艺术的最高峰,柳琴剧团随着她唱腔的成熟也赢来了辉煌。剧团接着排演的《古城春晚》、《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全程录播。永城县柳琴剧团在全省的邀请演出函也纷至沓来。当时,永城县柳琴剧团表演的《喜期》经常与河南省豫剧一团同场演出,被常香玉指定为她出场前的开场戏(就是省一团表演前,柳琴剧团先进行短时间的表演)。“文革”初期,况素真饰演样板戏《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同样获得很大的成功。走在大街上,很多人都喊她“阿庆嫂”,而不再喊她的名字。“文革”后期,她被迫离开了舞台。

  况素真离开舞台的三四年间,她的很多戏迷一直想念着她。1979年,永城县在“文革”后第一次召开了三级干部大会。会前,台下的人一直往主席台上递纸条,写的大都是

  “让况素真重上舞台,给大家唱出戏”。当时,永城县第一书记王清海及县文化站站长张桂梅亲自去请况素真为与会的同志表演。那时,况素真第三个孩子出生才17天,用农村的话说,还在“月子里”。离开舞台三四年,群众仍然没有忘,这是对一个演员最大的嘉奖啊。况素真在丈夫的搀扶下又一次走上了戏台。她甫一出现,台下就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面对那么多喜欢听她戏的人们,况素真情难自禁,刚一发声,泪就落了下来。况素真说,那次演出是她今生最受感动的一次。

  从那以后,况素真重新登上舞台。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况素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女驸马》等柳琴戏影响很大,在河南及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掀起了一股“柳琴戏旋风”,剧团每天要演四场,几乎没间断过。

  当时,安徽蚌埠的柳琴戏发展得非常好,就如同河南的豫剧一样影响极其广泛。但安徽蚌埠的柳琴剧团到商丘演出都是铩羽而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永城县柳琴剧团数次到蚌埠演出。刚去时,当地的群众都不买账,“河南是唱梆子戏的,哪会唱柳琴?”可演几场下来,戏场开始爆满。况素真分析原因说,柳琴戏起源于民间小戏,一些表演及唱腔有些“土气”,而永城柳琴,因为其中一些演员曾学过豫剧,对柳琴戏的一些唱腔进行了改进,听着华丽、细腻,更能吸引人。

  戏剧萧条 况素真一心侍夫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影、电视等艺术行式的冲击,戏剧开始萧条。作为少数剧种,柳琴戏在河南与豫剧的竞争中又处于劣势,柳琴戏开始一步步衰落。1992年,很少接到演出邀请的柳琴剧团的演员们开始各找出路。1993年,况素真的丈夫突患脑溢血。当年,柳琴剧团辉煌时,况素真随剧团四处奔波演出,一离开家就是几个月,都是丈夫在家里照顾孩子,料理家务,从来没有一句怨言。现在,丈夫病了,况素真理所当然地要挑起家庭和照顾丈夫的担子。

  从1993年到2002年,况素真一直陪护在丈夫身旁,让丈夫在生命的最后10个年头里享受到了妻子无微不至的关照和爱。

  这期间,包括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和其他剧团曾邀请况素真表演柳琴戏,都被她婉言拒绝了。2002年,省里为了保护少数剧种,曾邀请她去表演,她推荐了更年轻的演员李红霞和屈书文。毕竟,如果柳琴戏还能再唱起来,要靠年轻人了。

相关链接

  柳琴戏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意谓唱腔优美,能把人的魂灵拉走。它在鲁南民间流传了数百年,深受人们喜爱。大约在200年前,柳琴戏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活跃在苏、皖、豫一带,大多是由山东滕州老艺人逃荒到此,流传开来;山东滕州一带为北路。

  “拉魂腔”是地地道道的乡土戏。它扎根苏、鲁、豫、皖民间,土生土长,土语土调,土腔土韵,至今还保持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活跃于民间的“拉魂腔”,在解放后,随着政府对这种剧种的重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都成立了柳琴剧团,“拉魂腔”也就逐渐演变为正式的剧种———柳琴戏。

  柳琴戏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于临沂流行的姑娘腔、花鼓调,并受到柳子戏的影响,其唱腔以多彩的花腔、独特的拖腔为主。柳琴戏的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表演朴实、生活化。


来源: 商丘报业网—京九晚报  作者: 晚报首席记者 蒋友胜
Admin
Admin
Admin

帖子数 : 230
注册日期 : 12-04-06

https://lnxm.longluntan.com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